![]() 摘 要:2014 ~ 2015年,采用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烤烟移栽后45d和移栽后 90d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影响,设置的五种处理分别为单施化肥(T1)、腐熟麦秸秆配施化肥(T2)、生物炭配施化肥(T3)、饼肥配施化肥(T4)、牛粪配施化肥(T5)。结果表明:T5 对土壤的有机碳(TOC)、微生物量碳(MBC)、易氧化碳(LOC)、可溶性有机碳(DOC)含量的提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。T1对土壤可矿化碳(PMC)含量的提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,T3 次之。在移栽后45d,T2和T4较T1能显著提高土壤 TOC 含量分别为 7.193%、2.209%,MBC含量分别为20.47%、30.86%、DOC 含量分别为 1.356%、4.879%和LOC 含量分别 56.49%、82.58%。移栽后 90 d,T2 和 T4 较 T1 能显著提高 MBC 含量分别为 20.94%、18.87%,DOC含量分别为40.80%、30.22%。通过主成分分析可知,各处理对植烟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分别表现为:移栽后 45 d时,T5 > T4 > T2 > T3 > T1;移栽后 90 d 时,T5 > T4 > T3 > T2 > T1。通过聚类分析可知,各处理对植烟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含量的影响都可分为 3 类:移栽后45d时:第一类为T5,第二类包括T2、T4,第三类包括 T1、T3;移栽后90d时:第一类为T5,第二类包括 T2、T4、T3,第三类为 T1。表明植烟时牛粪最宜做基肥,饼肥和腐熟麦秸秆次之。 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包括:可矿化碳、可溶性有机碳、微生物量碳、易氧化碳等。土壤矿化过程可表示为微生物降解碳的过程,同时根据 CO2 释放反映土地利用和环境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,被广泛用于评价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,作为土壤微生物活性的重要指标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源于枯枝和土壤腐殖质,占有机碳总量较小,但可以被微生物直接利用,同时也参与土壤生化过程,影响土壤中有机与无机的转化,作为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重要指标。微生物量碳是指土壤中微生物和土壤微动物体内所含的碳,是土壤中易分解和活跃的部分,同时与土壤碳转换有关,可作为指示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要指标。易氧化有机碳,又被称为活性有机碳,是土壤中易被氧化分解的有机碳,可以指示土壤中有机碳短暂和微小的波动。 2015年5月9日移栽后,分别在烤烟移栽后45 d和移栽后 90 d 取 0 ~ 20cm 土层根际土壤1kg,混匀后采用四分法取出250g备用,并做好标记。1.2 试验测定指标与方法矿化碳(Potentially mineralized carbon, PMC)用15d室内矿化滴定实验测定,得到 CO2-C 累计释放量,均值作为 CO2-C 日均释放速率。土壤微生物量碳(Microbial biomass carbon, MBC)采用氯仿薰蒸提取法测定。易氧化有机碳(Labile organic carbon, LOC)用333 m mol L-1 的高锰酸钾溶液提取,在565nm 波长处进行比色测定。土壤有机碳(TOC)采用重铬酸钾-浓硫酸外加热法,可溶性有机碳(Dissolved organic carbon, DOC)采用 10∶1 去离子水和土壤混合物 25 ℃条件下浸提,用0.45 um 微孔滤膜抽滤上清液,multiN/C 3100 分析仪测定。1.3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采用 Microsoft Excel 2013和IBM SPSS Statistics 20.0 进行。各指标标准化后记为ZTOC、ZMBC、ZDOC、ZLOC、ZPMC。 ![]() ![]() 结论:有机物料配施化肥能显著提高植烟对土壤有机碳、易氧化碳、微生物量碳、可溶性有机碳含量。在烤烟移栽后 45 d,不同形态有机碳含量表现为:牛粪配施化肥 >(饼肥配施化肥、腐熟麦秸秆配施化肥)>(生物炭配施化肥、单施化肥)。在烤烟移栽后90d,不同形态有机碳含量表现为:牛粪配施化肥 >(饼肥配施化肥、腐熟麦秸秆配施化肥、生物炭配施化肥)> 单施化肥。 将主成分得分进行聚类分析可知,有机物料对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影响可分为三类:在烤烟移栽后45d:第一类为牛粪配施化肥,第二类包括饼肥配施化肥和腐熟麦秸秆配施化肥,第三类包括生物炭配施化肥和单施化肥;在烤烟移栽后90d:第一类为牛粪配施化,第二类包括饼肥配施化肥、腐熟麦秸秆配施化肥和生物炭配施化肥,第三类为单施化肥。综上所述,牛粪最适宜做植烟土壤的基肥,饼肥和腐熟麦秸秆次之。 |
不同有机物料配施化肥对植烟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碳的影响
时间:2021-02-18 来源: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 作者:河南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最后更新
l联系我们
- 河南农业大学烟草学院:
- 地址:中国·河南·郑州市郑东新区平安大道218号
- 邮箱:biochar2018@henau.edu.cn
- 电话:13938537168
- 河南省生物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
- 生物炭技术河南省工程实验室